AG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G SPORT

当前所在位置: AG体育 > AG体育官网 > AG体育app

AG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G SPORT_绿色供应链范文10篇

  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这两个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作为环境治理的市场手段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在2014年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年会和2016年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分别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共同推动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的倡议,贡献了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智慧。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同时,《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在2017年底和2018年初的相继,进一步促进了绿色金融在绿色供应链中的应用。中国作为绿色金融和绿色供应链理念和实践经验的贡献者,为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环境。绿色供应链金融工作的开展将通过市场和金融手段提升环境治理效率,鼓励绿色产业发展,带动中小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环境的整体改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五个打通”,进一步推动区域的绿色、低碳、永续发展。

  1.1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现状。“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在1996年提出,指将“绿色”的理念贯穿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废弃等全过程,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上下游供应关系[1]。在整合了生产者、供应商、消费者等不同主体之后,绿色供应链旨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与环境影响最小化。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行之有效的市场化环境治理手段,已在我国多个地区得到实践和验证。2010年,在美国环保协会的支持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开展了绿色供应链专题政策研究项目,并于2012年底选择上海和天津作为绿色供应链试点城市。2015年,东莞市成为原环境保护部批复的第一个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城市,在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美国环保协会作为参与方,与东莞市政府、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等机构深入合作,通过先后两轮东莞指数测试,协助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摸索出一条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之路。试点过程中,东莞市推动并参与开发制定了“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在前后两轮的指数测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可行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指标体系,并为家具、制鞋、机械、电子、零售5个行业共66家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中环保、节能、低碳三个方面的表现进行了评价打分,帮助企业识别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力,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指明方向[2]。在十余年的推广过程中,我国私营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实践仍然面临较大的阻碍。首先,绿色供应链的顶层制度设计仍有待完善。国务院和各相关部门虽然高度重视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建设,但部门间的工作侧重点不同,导致缺乏统一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指导思想。其次,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体系建设还不健全。虽然在电子、汽车等部分环境管理先进的行业及天津、广东等地区出台了一些绿色供应链的标准,但还没有形成清晰统一的标准和评价认证体系。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虽然私营中小供应商企业受下游买家公司影响逐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在绿色生产和绿色项目投入上缺乏融资优势,亟待金融机构的介入,而由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绿色融资难以直接覆盖中小企业。目前绿色直接融资工具对发行人主体资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发行绿色债券的门槛,也很难享受绿色信贷带来的便利和优惠,这样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的效果。1.2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绿色金融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被视为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实践[3]。据气候债券组织CBI统计,2018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1673亿美元[4]。虽然我国的绿色金融起步较晚,整体来看还处于初期阶段,但近年来在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政府给予绿色金融发展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更是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我国各类绿色融资总额将近9万亿元[5]。与此同时,由于绿色金融盈利模式的单一局限性,相比传统金融业务来说,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依然有限。在当前阶段,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的主体业务仍是绿色信贷。这一业务与传统的抵押贷款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信用评级中考虑了环境因素。但一般情况下信贷业务占用现金量比较大,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必然会导致放弃其他贷款业务,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因此绿色信贷的发展目前主要依靠监管机构和主管部门的政策推动。另外,除了绿色信贷以外,其他绿色金融模式的发展也同样面临各种各样的阻碍。1.3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阻碍。绿色金融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引导社会资源进入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的项目,而借助市场自身的力量引导资源配置是保障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国内绿色金融发展主要由政府的行政手段推动,过度依赖财税干预,缺乏一定的可持续性。此外,“统一的绿色标准”和“有效的信息披露”作为绿色金融的前提,对于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缺乏统一的绿色标准。绿色金融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主体,企业只有真正形成了环境效益,并且披露明确、可测量、可核查的环境效益相关信息时,才符合绿色融资的要求。因此首先需要一套能够对企业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价的评定标准,但长期以来国内对于“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尚未明确统一,缺少规范的绿色主体评估和认定体系。另外金融机构缺乏节能、环保的专业性知识,无法识别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影响绿色金融的发展。(2)评价的公正性与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障。企业提供的绿色信息的有效性与真实性是绿色金融良好运作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一些企业以绿色之名进行融资,而实际上将资金投放到其它的非绿色项目。这种“漂绿”的行为对银行人员鉴定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增加了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从长期来看会对绿色金融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解决环境信息不对称和真实性难以确认的问题是增进金融机构绿色投资意愿的首要任务之一。

  2.1绿色供应链金融研究进展。针对上述当前绿色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绿色供应链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绿色供应链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以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可以降低绿色生产的成本支出,缓解环保投入的资金压力[6]。同时,中小企业的环境问题带来的“整改”“关停”等处罚,可能对整个产业链的平稳运行造成冲击,影响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经济活动,并由此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因此,绿色供应链与绿色金融的结合将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绿色金融可以在绿色供应链凝聚形成的上下游供应链整体中全面开展,将不可控的单独企业的风险整合为可控的供应链整体的环境经济风险[7],同时共享供应链整体的经济与环境收益。因此如果将供应链的环境风险纳入风险管控,并相应地对绿色供应链设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对于整个金融系统来说是具有积极的经济效益的[8,9]。同时,绿色供应链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考虑环境影响,确保了整个产业链的绿色,为解决“何为绿”的问题提供了依据。此外,绿色供应链也为降低绿色金融中的“信用风险”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并帮助金融机构解决环境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18年的Win-Win-Win:TheSustainableSupplyChainFinanceOpportunity报告表明:可持续供应链融资是一种核心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三方共赢的模式[10]。从企业角度出发,通过核心企业为环境表现好的中小企业增信,中小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就有更多机会得到绿色项目的融资,从而升级其环境运营和管理的水平,并最终提升其在供应链中的经济表现,同时给核心企业和整个供应链中带来正向效益,形成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的正向循环。对金融机构而言,在企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之后,产业链的稳健性得以提高,相关金融机构业务管理的关键也转向于评估供销关系的真实性与稳定性,增加了可操作性,能够确保识别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在有效降低环境风险的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金融风险。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实践案例[11],例如2016年彪马公司、法国巴黎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推出了绿色供应链融资计划,为其不同信用等级的供应商提供了超过1亿美元分层定价的短期融资[12]。美国环保协会和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研究表明,绿色供应链金融包含“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三种融合模式。本文将重点分析“绿色供应链+供应链金融”模式,即金融机构通过对中小企业供应商的订单信息、环境绩效、增信措施进行评估,以订单或应收账款为抵押,优先贷款给绿色生产模式的企业,进而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13]。在研究中可以看出,狭义的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相比绿色金融较小,只是利用众多金融模式中供应链金融这一种产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情况;而广义的绿色供应链金融还包括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表现优异的企业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由于我国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绿色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和绿色金融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还需要逐步探索。根据兴业研究的报告分析,目前绿色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标准体系不完善与不匹配,第三方评估、认证和监管不健全等问题。2.2多方参与下的绿色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针对以上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对现有绿色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的详细分析研究,本文提出了一套多方参与下的绿色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将原有由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加入政府、第三方、NGO和公众的参与,形成多方共治的合力。图1和图2分别展示了应收账款融资和订单融资两种典型的供应链金融中融入绿色供应链管理后的创新模式步骤图。根据图中所示,融资企业在申请供应链融资之前,首先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依据多方共同参与制定的统一绿色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进行企业绿色评价,核心企业可依据该评价结果,对绿色评价优异的供应商予以订单鼓励,同时,金融机构可以依据评价结果提供不同层级的金融服务。政府、NGO和公众全面参与绿色评价指标的制定,并对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环境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认证过程的专业公正。

  绿色供应链又称为环境供应链或环境意识链,是指在整个供应链中比较综合地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率。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绿色制造理论为基础,涉及用户、销售商、生产商和供应商等,是基于对环境的影响,从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出发,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副作用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

  1.塑造供应链的品牌形象绿色供应链起到了保护环境、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也重塑了企业自身品牌形象。从企业本身来看,大部分企业主动承担绿色社会责任,有效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把健康绿色的形象展示给群众,通过建设绿色体系提高品牌形象,并获得良好的声誉。2.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益绿色供应链的出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具有同一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供应链企业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后,可与其他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的行业交流,共同进步,为整个供应链带来更多的收益。3.提高供应链的客户价值绿色供应链逐渐取得客户的信任,是因为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对环境有益的同时,也为客户带来收益。在研发、制造、销售、回收等各个环节上,绿色运作体系应运而生,改善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有效促进了员工的参与感,工作效率也得到大幅提高,因而创造了更多的企业价值。

  1.鲜活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新鲜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蔬菜从采摘过程结束后,保质时间极其有限,因此需要将冷链技术应用到其中,保持蔬菜的新鲜程度。2.配送范围受限且运输成本高与其他产品相比,蔬菜具有“生产分散,流通广泛”的特点,并且由于蔬菜是属于不易保存类产品,它的损耗会随着时间和距离增加,呈现出类似指数函数的曲线,因此对于运输时效具有极其严格的要求。这种损耗也同时也造成了运输成本增加,配送范围受限。

  自1992年国家开始发展“菜篮子”工程,蔬菜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然而其流通过程相对落后,买方市场远远大于卖方市场,使其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比如在冬季,部分农区季节性蔬菜就会出现“菜贱伤农”的现象。同时,当季节性、区域性蔬菜出现价格和收益下滑时,另一部分地区的蔬菜却出现“菜贵伤民”的现象。只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蔬菜配送体系,充分减少流通环节中的摩擦,才能达到最大化利益。1.制造商为主体这种配送的主体是作为生产制造的制造商,其优势在于能有效降低成本,并且保证优质的售后服务,制造商可以依据事先定好的产品和数量进行生产,避免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但由于其产销都由制造商完成,因此对于制造商有着一定能力的要求。2.批发商为主体批发商在整个配送环节起到中介环节,制造商不用在市场上寻觅买家,能够极大程度提升其社会化效率,它主要的作用就是将零散产品进行集中采购,再将打包好的产品放到市场上进行销售。3.零售商为主体这类主体就是我们平时所能经常见到的农贸市场或者超市,并且当其发展至一定规模后,可以将中介环节进行整合,建立起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比如永辉生鲜、War-mark物流等,他们运用成熟的物流管理系统,能以最快速度完成对货物的配送。4.第三方为主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达达、朴朴等同城配送团队也应运而出,这类配送团队充分接触顾客端,具有极其庞大的下沉市场资源,这类主体强于市场的精细化运营且拥有大量的配送骑手,因此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周边的蔬菜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蔬菜的供应也从城市周边逐渐转变为蔬菜主产地供应。目前市面上现存的蔬菜除少数根茎类外,大部分蔬菜都存在不易保存,运输困难的现象。蔬菜从菜地里摘下后,保质期相对短暂,且人们对于蔬菜的新鲜度及品相要求也高,为了满足消费者,只能提高运输效率,加强保鲜力度,相比常规运输,蔬菜的冷链运输成本无疑更高,同时蔬菜在运输过程中极容易产生损耗,压坏、压烂及配送不及时产生的腐烂都是极高的成本。城市间的蔬菜配送是在上诉基础上进行配送,流通环节的增加带来成本和损耗的加剧。

  城市蔬菜配送至少需要1至3道的工序,如简单的清洗、包装及配送。但为了保证蔬菜的品相,许多生产商常会进行一定的加工及包装,但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喷洒防腐剂,或是采用多层包装;前者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存在一定的影响,后者也增加了成本,包装材料若选择的不合理,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我国蔬菜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的低素质现象普遍,因为无法适应互联网及物联网时代,信息化建设相对缓慢,导致我国蔬菜配送产业信息化程度也处在较低水平,物流信息系统的落后,也影响了蔬菜配送效率。

  目前全国范围内没有存在各地连锁的蔬菜配送商家,蔬菜生产产业呈现规模小且分散的状况,也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而在这部分蔬菜配送中,蔬菜的批发配送又占据了大多数,针对城市家庭用户的商家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更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不能信息共享,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目前我国蔬菜产业本身的产业化水平不高,蔬菜产业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包括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在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蔬菜的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做到精确的分级;二是蔬菜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缺乏质量安全意识;三是蔬菜的质量安全监控多侧重问题溯源而非提前的监测预防;四是对于蔬菜的流通无法做到完全记录,在抽查的过程中也无法监控在销售过程中是否受到二次污染。

  目前我国蔬菜供应多为主产地供应,这导致了中间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增加,损耗加剧,也导致蔬菜的新鲜度有所下降。而在城市周边建立相应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不仅能减少城市蔬菜配送的流通环节,节约资源,更能提高蔬菜的新鲜度,让城市居民能吃上当天采摘的蔬菜。一些非当季蔬菜的配送门槛较高,对于部分供应商来说,他们自给式的物流配送模式可能并不适合。需要把这个环节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来做,使自己能够灵活的应对市场。

  对于配送前的加工包装,做到合理美化,不可一味追求精美,将蔬菜包裹的“里三层,外三层”,很有可能浪费了资源,也提高了成本。经济实用的包装应是我们一致追求的,在包装环节负责包装美化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把控所选用材料尽可能是无污染、高环保、可降解的。在包装过程中合适地把零星材料利用起来,减少资源的浪费。

  城市蔬菜配送产业现存的问题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产业从业人员的低素质引发的,可以从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共同联合联办,提供相应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水平,建立相应的职业道德标准。

  城市蔬菜配送产业要建立自身的物流及网络信息系统,这样能提高产业链中各个主体的沟通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完善信息化建设能使蔬菜配送产业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实现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信息共享后统一集货、统一配送可以明显减少货流,有效减少交通运输频率,减少空载率。不仅能提高配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也减少了配送交通对环境的污染。

  绿色采购是指蔬菜生产商应采购零污染的菜品,采购之前应仔细调查蔬菜生长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确保不会出现二次污染。在日本,无论是什么样的菜品都存在保鲜期,一旦过了保鲜期的生鲜都会降价处理甚至丢弃,因为他们把时间作为检验菜品质量的标准。我们也可以建立中国的蔬菜质量安全标准,统一标准才能做到工业化的生产与配送,也能更好地做到质量把控与监测。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社会各行各业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供应链的城市蔬菜配送模式优化也不容懈怠,对控制物流成本,促进营销,提升城市蔬菜的综合竞争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人们对蔬菜的要求也不仅仅体现在有机、无公害、健康绿色上,还要求购买方式既能保证时蔬新鲜又方便快捷,这对城市蔬菜的营销策略也是一大挑战,同时营销策略也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变化着。

  [1]谷静.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评《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J].食品工业,2021,42(1):381-382.

  [2]张弘杨.城市蔬菜配送平台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2(15):183-185.

  [3]邱星潼.城市蔬菜配送模式及网站建设的设计与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4]王鸿儒,赵志伟,梁增文,等.以蔬菜为例,解析农产品规模营销新模式[J].长江蔬菜,2019(17):60-63.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绿色环保政策的推行,对家居制造业也提出了环保生产的标准。家居产品想走得更远,务必在绿色理念上下功夫,否则无法持续长久得发展下去。目前大多数对家居供应链管理研究有如下剖析,如周晓艳[2]通过对我国家具制造业的现状分析,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引入我国家具制造业并进行战略思考和建议,提出设计在绿色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和推动家具产品创新设计;解敬红,王玖河[3]针对家具行业供应链管理中物流服务水平低、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和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几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贾扬蕾,鲁美娟,阙师鹏[4]以南康家具业为例,提出循环共生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模式,并指出应从企业绿色设计环节开始,循环共生经济下的家具工业园生态化转型,最终达到构建南康家具业绿色供应链模式的目的。本文对全友家居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针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库存成本高、客户服务水平低、速度慢、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其带来的企业效益。

  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库存成本高、客户服务水平低、速度慢、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2.1传统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2.1.1库存成本高。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由于信息闭塞,供应商与销售商信息难以共享就会导致较多的存货占据厂房空间,这样下来库存及人工成本都相应增加。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存货向前推或者向后延,根据合作商家中谁最有主动权而定。在家居市场中,传统管理模式下,已让很多家居公司倒闭。2.1.2客户服务水平低。传统的管理模式以满足生产为主导,在客户需求方面有所欠缺,缺乏系统的售后反馈平台,很多产品存在消费者满意度不足,影响公司品牌形象,造成客户流失比比皆是。很多家居市场中的企业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设人或部门进行客户服务和跟踪,不注重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没有做好客户回访工作。2.1.3速度慢。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了家居企业速度,会拖慢整个生产流程。快慢,严重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家居货物的库存以及流通时间较长,因此会影响速度。2.1.4市场占有率低。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关注的焦点是生产并非是消费者崇尚的环保,而在现在,久而久之,消费者就会把目光转移到注重生态环保的企业中,并尝试购买新的环保产品,就会导致一些不注重环保的家居在市场的占有率逐渐下降。

  3.1供应链管理概念。供应链管理,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5]。通俗而言,供应链管理是协调企业之间的资源,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打个比方来说,把供应链上所有涉及的合作方比作是一个整体的大企业,其中的某一个合作方是大企业中的其中一个部门单位,整个大企业的内部的行政管理就是供应链管理。平时某个企业的部门是静态的,这里的合作方是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而随时做出调整和变化,这是其中不一样的一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4个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一个公司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一是提升客户的最大满意度,二是降低公司的成本,三是企业整体“流程品质”最优化。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实现企业的四项目标:缩短现金周转时间;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实现盈利增长;提供可预测收入[6]。3.2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恶化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管理者关注供应链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供应链运营产生的环境影响。家具业在消耗了木材的同时会产生污染,现行家具产业的供应链结构早已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对家具业供应链进行重新设计,构建绿色家具业供应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每一个家居企业要着实考虑家居的绿色环保问题,这已经成为趋势。这就提高了家居市场的标准。

  4.1全友家居简介。全友家居有限公司在1986年创建,到目前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该企业一直秉承“绿色文化”的宗旨发展企业。4.2全友家居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4.2.1绿色源头。绿色源头,即追溯全友家居产品的源头是绿色环保的。全友家居有自己的速生林,从源头上保障产品的供应及环保,并且在全球多地储备原材料资源,为自己生产储蓄原材料,从源头上保证产品是绿色的,同时降低了企业成本。4.2.2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全友家居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中产品设计这一环节,整个环节非常注重绿色及环保的设计理念。全友家居曾四度荣获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成为全球家具领域内首家获得该奖项的企业。4.2.3绿色供应。绿色供应,是指在供应具体的成品这一环节。全友打出走出海外的目标,产品远销海外。我国出口产品务必符合环保指令,必须要顺利通过绿色壁垒才能出口。全友都能做到了,说明产品是可靠的,是信得过的环保产品,这一点就说明全友的绿色供应是可靠的。4.2.4绿色物流。在物流方面,全友家居有独立的物流系统,遇上特殊节假日尤其是“双11”发货也是有条不紊的。比如很多商家在“双十一”期间想尽各种办法吸引顾客眼球,导致最后爆棚的订货量让很多商家手忙脚乱以致发货滞后、错发。而有着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全友家居在经过精心准备后临阵不乱,面对各路混战井然有序接单、发货。全友家居凭借积攒多年的经验准确预估到了期间由于订单量激增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提前一一制定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其次还是因为绿色供应链中的全友家居在货源上有保证,因此发货速度业界居首。本着“顾客就是上帝”原则,一直为消费者准备充裕的货源,从根本上就杜绝了错发、AG体育漏发和发货不及时的情况。4.2.5绿色服务。绿色服务,是指在全友家居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中最后一个回归顾客需求的环节。全友家居构建“幸福服务365”体系,全天候、全方位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曾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佳售后服务奖”。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到绿色服务顾客这一环节是全友家居比较注重的环节,全友家居每年都要给客户做免费家居保养。

  5.1削减成本,增加收入。全友家居通过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大量消减了成本,并增加了收入,从而使企业的利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友家居有自己的速生林,自给自足的源头,不仅是保证产品质量,在另一方面而言则是节约生产的成本,不用依赖其他原材料产商的价格压榨,从而在源头上就削减了很大一部分的成本。5.2实现盈利增长。全友家居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提高家居产品的利润空间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一直践行“绿色全友、温馨世界”的品牌承诺,秉承“绿色”理念的全友家居让更多消费者愿意一直做其忠实顾客,也会带来很大的免费广告效应,从而让企业免打广告费从而侧面实现盈利增长。

  从目前全友家居的发展现状来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带来的企业效益是相当好的。本文针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库存成本高、客户服务水平低、速度慢、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其为全友家居带来的企业效益。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创新形式的管理模式,也是在可持续发展大时代背景下而形成的新型管理模式。家居市场是消耗木材资源同时产生污染的市场,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新模式已成为家居市场的一大重要战略,家具企业都应向全友家居那样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周晓艳.我国家具制造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4):84-85.

  [3]解敬红,王玖河.我国家具行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J].消费导刊,2010(6):96-96.

  [4]贾扬蕾,鲁美娟,阙师鹏.循环共生经济下制造业绿色供应链模式构建———以赣州南康家具业为例[J].企业经济,2014(11):51-55.

  [5]何艳.宜家家居:成本领先的供应链战略[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2(4):82-83.

  作为环境保护问题、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等学科的交叉概念,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和发展的新领域之一。而如何考核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是实施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必然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研究看法。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在管理流程上,绿色供应链改变传统供应链的开环结构,增加了回收环节,实现物料和能量的回收和重用,从而形成物流“闭环”,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还没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思想的现代管理模式,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与制造、销售与运输、使用及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取、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运输、绿色营销以及绿色回收七个环节。其管理体系结构可由图1表示。

  目前国内主要观点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营运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绿色供应链对信息共享程度以及流通速率要求更高,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信息共享。供应商、制造商以及执法部门和用户之间的信息数据流动可通过网络支撑,形成双向互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利于绿色供应链企业提高业绩。

  注重绿色水平。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污染,绿色供应链管理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注重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绿色水平成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

  闭环运作。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会经过回收处理以供重复利用,没有终止点。

  加强企业合作。绿色供应链强调企业利益分配的公正性,各种激励与约束措施的有效性也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面向客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重构要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用户的需求拉动将是绿色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运作的最主要驱动源。

  企业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必将面临一系列决策问题,无考核就不能决策。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特征,参考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本文设计出具体的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总指标下,从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绿色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核心企业的业绩水平可以反映直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带给商家的经济效益,也是最终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动力之一。我们将核心企业的业绩指标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绩效评价的第一个二级指标,从财务和市场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的密切合作与信息共享,达到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产出循环期,增强供应链反应速度和柔性、提高满足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最终增强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该对供应链本身的管理水平做出评价。我们进一步从时间、顾客、合作关系与成本效益四个角度分别做出指标考核。

  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概念,“绿色”虽应用很广,如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材料等,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可以认为“绿色”是一个与环境影响紧密相关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本文对绿色供应链评价中的绿色水平可定义为绿色的程度或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即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负面环境影响越大则绿色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

  值得说明的是对绿色供应链绿色水平的评价,必然会对其他传统评价指标带来影响。随着人们“绿色意识”的增强,在核心企业业绩水平考核中,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必然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在绿色供应链成本评价中,不能仅仅考虑传统供应链的成本构成,产品的回收处理,无害材料的选择使用,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环境治理费用而付出的成本都应纳入成本考核的范畴。而成本范畴的扩大必然进一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同时由于“绿色意识”的影响,从新产品的开发到产品质量考核都会受到“绿色”的影响。传统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已经难以反映出当今绿色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以往的激励目标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以便与绿色供应链的激励目标相吻合。

  本文提供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参考也是一种思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可根据自己需要对指标进行调整,使其更具操作性,同时也要注意指标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它以横向的视角,通过供应链链与链间的协作来进一步解决供应链外部绿色化问题;在供应链纵向内部绿色化的基础上,通过供应链之间的废弃物再利用来达到减少或避免废弃物向自然界排放的目的,从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进一步实现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绩效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除主产品以外的产出物,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共生品以及残余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见图1。

  如图1所示,在供应链1中,核心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甲的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或燃料等被供应链2再利用,围绕这样的供应关系的供应链1和供应链2就组成了横向绿色供应链。其本质在于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再利用,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

  例如,燃煤火电厂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过程产生的巨量工业废渣粉煤灰,如果将其收集,作简单的工艺处理可用作生产水泥、空心砖的混合材料,也可应用于混凝土,获得良好的环保、经济绩效。又如,以芦苇为原料的造纸厂对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在于造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浓度高、毒性强的废水(黑液占90%,中段水、白水占10%),处理困难,难以达标排放。其实造纸仅取用芦苇40%的纤维素,而其它约占25%的木质素与约占28%的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则随黑液废弃;如果通过对黑液做一定处理,其所含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质,在工农业生产中都是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其他废水可用作水泥厂的生产用水。这样既为中小造纸企业节约污水治理费和运行费用,又可大量节约水资源。

  综合优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和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强调的是链之间的横向合作,通过组建供应链联盟,化废物为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系统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的是链与链之间的互惠互利、协调优化。在图1中,供应链1涉及到废弃物的环保处理问题,而供应链2则面临原材料或燃料的采购,在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解决了这一矛盾,体现了系统观的思想。

  集成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横向绿色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问题,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是信息、过程和效益的集成化。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多涉及的是环境问题严重的生产能源或生产资料企业,如燃煤火电厂、水泥厂、冶金厂、造纸厂等。成功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能使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但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三个层次的问题:企业层、供应链层、横向绿色供应链层,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

  横向绿色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的目标是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要考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核心生产企业的协作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内部的协调问题,因而,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加。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生关系,因而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而且,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之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因此,如何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中各生产企业的收益与损失,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协调机制,是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

  由于多协作的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信息的获取是横向绿色供应链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所以,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设计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集成的信息平台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是横向绿色供应链研究的重要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具有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因而决定了横向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在地域上尽量靠近,在生产上必须趋于同步进行。例如蒸汽和余热、余气的再利用便要求在地域上邻近。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例如蒸汽和余热。而且废弃物如粉煤灰在输送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会引起二次污染,增加环境副效应。因而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协调好输送方式、输送成本、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资源递享关系,因而可以建立横向绿色供应链。通过优化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可以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绩效。

  废弃物既作为上游供应链的环境负荷物存在,又作为下游供应链中的资源存在,因而上下游供应链之间协作具有特殊性。且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传统供应链复杂,涉及到更多的利益主体,因而需要具体分析各个成员的利益要求,设计激励机制,实现合作总收益的分配和行动激励,使得供应链核心企业成员密切合作,保证废弃物的充分供给和再利用。

  要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就要求有经济可行的分离再生技术。而开发新技术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投资大,技术储备要求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凭借横向绿色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分担开发成本和风险,通过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利用以及降低废弃物再利用成本。目前,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减少,废弃物越来越受到全球企业的关注,我国企业如何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抢占市场先机,关系到我国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废弃物输送过程中的特殊性,应该采取一定的输送策略,选择恰当的输送方式,在提高废弃物输送技术,完善输送体系的同时协调好输送成本、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对于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环境问题突出,而某一子公司废弃物可为另一子公司循环利用的集团公司,可以考虑构建具有横向关系的企业集团。所谓企业集团,是指以居于控制地位的法人企业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把众多的企业联结在一起的多层次的法人联合体。所有产生或者利用废弃物的企业都属于同一个集团公司,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和协作,降低信息和通讯的交易成本,并且容易平衡各个公司的收益与损失。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已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以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此外,还形成了制糖滤泥-制水泥,造纸中段废水-锅炉除尘、脱硫、冲灰,酒精发酝产生的一氧化碳-制轻质碳酸钙等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使废弃物消除在工艺过程中,不但有效治理了工业污染,而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生态工业园是指在园区内,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使企业之间形成代谢与共生关系,形成一条产业的生态网络链条,不仅能够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能够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工业生态园中,企业内清洁生产与企业间废物交换相结合,从整体上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园区向外界排放的废弃物趋于零,实现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

  火电厂是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厂际多级利用,及通过市政当局为居民提供供暖服务,为制药厂、炼油厂提供所需工艺蒸汽,发电部分冷却水供给养鱼场养适合在温度较高的水中生长的鲑鱼;发电厂的脱硫装置每年产生20万吨石膏,卖给园内的石膏材料厂。

  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发电厂输送,作为发电机组的冷却水,炼油厂多余的可燃气体,通过管道输送到发电厂、石膏板厂生产使用。用土豆皮、玉米淀粉为原料的制药厂发酵生产所产生的废渣、废水,经杀菌消毒后被农场用作肥料。整个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已经得到公认,尤其是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废料的再利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面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已不再局限于由原料加工成产品,并送达客户的纵向过程。论文提出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旨在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的协作来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从而减小环境副效应,获取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关联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关系,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因而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采用重视废弃物、加强合作研究开发、在集团公司构建横向关系、建设生态工业园等多方面策略。

  3.邓南圣,吴峰.国外生态工业园研究概况[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

  在经济日渐发达的今天,健康绿色生活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发展绿色食品成为全社会的消费趋势。四川省近年来绿色食品也得到很大发展,2013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新增139家,新增产品377个。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升,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2013年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为8674万美元。在绿色食品不断发展中,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如何进一步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就成为热点议题。

  绿色食品供应链是对供应链内容的丰富,指从绿色食品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有机组合的整体。绿色食品供应链主要是以各个供应链环节的协调组合,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目标,推动相关策略、预测生产为主,以采购、生产及物流配送的稳定来降低综合成本。绿色食品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差异不大,但是其内涵也存在一定差异,包括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商、绿色食品物流商、绿色食品专卖店及超市等主体,具体如图1所示。

  四川省绿色食品发展时间较短,在加入WTO以后,四川省绿色食品遭遇了很大挑战,特别是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绿色产品出口遭遇很大挑战,在相关政府报告中也指出必须抓好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检验检疫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等,为进一步发展与优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提供了借鉴。国内外针对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方法研究较多,本文结合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方法(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简称HACCP)对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具体如图2。针对绿色食品安全监控点的把握,主要从法律、检测、认证、市场准入及信用等五个角度展开,但是需要从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四个环节展开,形成立体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1)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创建国内绿色食品原材料生产基地55个,总面积为754万亩,总产量达到939万t。同时成功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3个,种植面积25万亩。全省种植覆盖至1226个乡镇,绿色食品种植农户300万户,为农户户均增收500元。(2)完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质量安全追溯是其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有很大发展,覆盖范围达到93个县、203家企业、820个产品,其中绿色食品企业为93家,占比为45.8%;绿色食品类别为545个,占比为66.5%。绿色食品的安全追溯体系得到很大完善。(3)优化绿色食品营销方式。营销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点之一,四川省也高度重视绿色食品营销工作,并不断扩宽绿色食品营销范围,组织四川省知名企业参加了莫斯科国际食品展、2013年中国青岛绿色食品展销等活动,成功举办“四川省阿坝州‘川藏高原’绿色农产品推介会”,使四川省绿色产品营销环节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4)加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为了提升四川省绿色食品的市场地位,提升市场公信力,建立四川省绿色食品品牌,2013年四川省抽检或专项检测绿色产品达到1291个,合格率达到99.3%,其中防腐剂、三聚氰胺、标准化基地产品、甜味剂等专项抽检都实现了100%的合格率,对于抽检过程中遇到的不合格及违规行为给予严格处理,在维护四川省绿色食品公信力,塑造品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绿色食品生产供应环节。四川省绿色食品起步较晚,作为农业大省,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中存在巨大的优势,包括土壤环节、江河水质、空气指标等。但是在实际绿色食品生产供应过程中,对绿色食品种植环节的重视程度较低,部分绿色食品生产种植基地使用化学元素、农药利用存在很大问题,绿色食品生产供应过程中农药超标,如砷、铅、铝等重金属超标问题时有见诸报端,是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也是面临的困境之一。(2)绿色食品加工、物流环节。从加工环节来看,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343家,但是龙头绿色食品企业在四川省农业产业化中占比却相对较少,仅在20%左右。数据显示四川省绿色食品企业数量较多,但是具有国内竞争优势、国际竞争优势的绿色食品企业却相对较少,仅有得意绿色食品集团、巴三娃绿色食品集团等少数绿色食品加工集团,大多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与此同时,四川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精加工企业较少,大多数企业绿色食品加工均为初级加工,品牌意识较弱,绿色食品生产规范程度较低,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落后,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微生物或化学元素的污染,从而引起四川省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的问题。物流环节也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点之一,绿色食品对物流具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要求物流工具干净、耐腐蚀、干燥等。但是在实际物流过程中,四川省绿色食品的物流工具严重匮乏,缺乏专用的绿色食品物流工具。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容易腐败的特性对物流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当前冷链技术发展与运用还相对滞后,四川省大多数绿色食品运输都在常温下进行,导致绿色食品在物流过程中就发生腐败变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四川省绿色食品的质量。(3)绿色食品营销环节。根据四川省商务厅及四川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数据,四川省遭遇绿色壁垒最多的有三大产品,分别为机电产品,轻工纺织品和农产品。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采取的绿色壁垒直接引起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滑。资料显示全省遭遇绿色壁垒最多的上述三大产业中,农产品出口企业近九成遇到过绿色壁垒,每年直接损失约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在2013年的通报中,对四川省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最多的是欧盟、日本、美国,占95%以上,在这其中欧盟为42%,日本为30%,美国为23%,可以看出我省农产品虽然在总出口额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却是遭到国外绿色壁垒最多的产业。与此同时,绿色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内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也讳莫如深,如果难以形成良性营销环节,绿色食品遭遇化学污染、微生物污染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消费者的忌惮。

  生产种植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起点,必须加大绿色食品生产种植环节的监控力度。首先,提升绿色食品生产种植者绿色种植理念,提升绿色食品意识,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合理选择绿色食品生产种植模式,提升绿色食品种植技术,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种植保障,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生态化,从源头上监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其次,引导绿色食品生产者参加绿色食品发展与生产种植技术培训讲座,不断提升生产种植者的素质,在生产种植过程中自觉控制相关环节,把关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过程,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绿色食品标准开展生产。再次,加大绿色食品生产种植的组织力度,将发展绿色食品的效益与绿色产品生产种植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生产种植者享受到绿色食品带来的市场效益,从而引导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过程。最后,积极联合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进行检测,禁止高残留高进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并强化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的环境检测,严格控制管理投入,实现生产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控。

  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企业是该过程中的关键,那么如何健全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监控就成为必然,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从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环节监控来讲,首先在绿色食品加工过程中采用清洁无公害生产方式,要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加大环境的检测力度,严禁工业有毒污染物对加工环节形成伤害,对加工过程中所投入的原材料进行监管。其次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投入,不断提升加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绿色食品加工的技术含量,打破现有的初加工问题,形成深加工、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形成健全的产业监控体系。最后健全四川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与国际先进质量安全检测标准接轨,形成有效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从绿色食品供应链物流环节来看,首先引导物流企业加大绿色食品技术创新,引进冷链物流技术,在绿色食品物流中形成特殊的物流体系,降低绿色食品腐败变质的几率,形成技术监控机制。其次,建立绿色食品物流监控中介机构,收集绿色食品物流流向信息,并反馈到各个物流企业,形成特定的绿色食品物流机制,形成行业监督标准,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监控。

  绿色供应链定义至今尚未规范,1994年韦伯研究了不同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制定原材料绿色采购标准及绿色采购的概念。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赞助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核心研究内容并提出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但斌等构建了绿色供应链基本体系结构。武春友等认为绿色供应链要解决公众、法律、环境压力。郑迎飞认为绿色供应链建设高层的重视。

  (1)可以重塑供应链的品牌形象。绿色供应链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同时可以重塑企业自身品牌,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可以通过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契机,主动承担绿色社会责任,向社会展示企业的健康绿色形象,通过绿色体系建设向品牌形象不断溢价,并获得持续美誉度。从企业本身来看,不少企业高成长性与企业品牌价值提升不协同,企业规模短期内盲目扩张高速增长,但对品牌价值建设的力度跟不上,绿色供应链不仅可以避免资源浪费,还有效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2)可以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益。供应链体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供应链中的商誉商标、企业文化、专有技术等都可以产生协同效益,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具有高投入、高使用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等特点,建设成功后会成为企业所独有的竞争优势,短期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替代。供应链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可与上下游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的行业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整个供应链带来更多协同效益。(3)可以提升供应链的客户价值。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建设不仅保护环境,也为客户带来绿色收益,可赢得顾客的长远信任,在研发设计、采购制造、物流销售、回收再利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上,都实现相应的绿色体系管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绿色运作体系,将全面改善或美化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员工的参与感和提作效率,从而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为企业增添无形资产。(4)可以构建供应链的竞争优势。环境问题和环保法规日趋严格,企业必须改变和提升优化生产方式,通过建立绿色供应链来规避环保要求并逐步建立领先的竞争优势。绿色供应链不仅需具体的职能部门来承担相关职能还需要树立全员绿色管理参与的理念,需要设置多个部门协同的管理机制,保证企业整体建立绿色管理全场景,要达标就必须实施绿色供应链,围绕绿色供应链重构供应链的竞争体系。

  (1)缺乏相应标准制度。绿色供应链的建设需要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等,目前缺乏的是一个长效协同的发展机制,各部门、各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虽然在政策标准体系上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已经提出了国标、行标,但如何具体实施、推广及协调相关部门的监管等尚未协同推进。还需要将更多的资源融合进来,各个部门标准不同,制度不够健全,执法监督不力,导致真正的实施还存在一定问题。(2)会增加企业成本费用。实施绿色供应链虽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前期建设投入,而且中期运维的成本费用也会明显增加,后期的绿色回收和废弃物的处理也需要增加费用,整个绿色供应链体系的系统性成本相对增加,需要企业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理性的看待成本增减的问题,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3)面临企业间成本递延。企业经营总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较少考虑供应链或社会效益。企业希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施绿色制造,这样就降低自身环节的绿色投入,降低自身环节成本,整个绿色供应链的体系建设面临着博弈的关系,因此,如何协同上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系统性的绿色供应链体系面临着整体成本分摊、环节优化的问题。(4)缺乏专业治理方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多数企业尚未形成绿色发展观念,不仅理解绿色供应链的内涵意义,更不理解如何实施与实践,因为绿色供应链涉及供应链上全部成员,如何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上实施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此外,很多企业往往会选择直接交纳相关环保费用的方式而不采取根本治理污染的方式,从而使绿色供应链成本外化,导致绿色供应链理论可行,实践难行的局面。

  (1)加强供应链绿色体系建设的专业立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正在被逐渐采用,许多先进国家建立了环境立法,一些跨国企业也采取有效措施,整合他们的供应链,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法律体系和社会系统是绿色供应链实施的基本前提和保障,绿色供应链要想稳定运行是离不开法律体系和社会系统的支持,我国立法、执法部门应该赶紧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绿色法律法规,广泛深入地宣传绿色理念,严格执法,保障我国绿色供应链体系的有效实施。(2)强化供应链体系建设企业的绿色意识。绿色供应链建设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增减绿色的体系要求,因此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个目标,需要协同多个因素,同时也使得绿色供应链管理也难上加难。积极地把绿色体系目标同供应链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对绿色体系的重视程度。(3)引导供应链体系建设用户的消费意识。要从用户驱动角度出发,大力发展绿色消费,从而从终端降低对环境的整体破坏。绿色供应链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形态,需要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推动政府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观念的转化、行为的转变,提高客户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4)推进供应链采购供应商的绿色采购意识。积极实施绿色采购,通过绿色供应过程提升供应商的绿色意识。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适当调整,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经营理念上对绿色供应链体系的认同,供应链成员的绿色创新体系,有利于供应商之间比较筛选,优先选择一些拥有绿色认证的供应商,减少产生环境问题的风险,从多方面影响绿色供应链整体实施。(5)加大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的物流支撑。加大绿色物流体系建设,从而有效支撑绿色供应链体系,企业销售渠道的设计要考虑消费者的特征和需求以便建立有效的物流服务网络。逆向物流的运作可以有效解决生产再造的绿色体系建设,通过逆向物流体系的建设,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支撑。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全世界的企业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这也是实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我国各种企业来说,为了提高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实力,我们需要在生产供应管理模式上完美的贴合国家的低碳标准,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融入到企业的运行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和低碳排放的实施都较为落后,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需要大力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保证各个企业都能够在严峻的经济市场上站稳脚跟。

  1.1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目前,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发展绿色供应链,积极响应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为了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我们需要将低碳环保的理念充分融入到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企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民也开始形成绿色环保的理念,这就使得许多企业客户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将绿色、环保、低能耗的参考选项放在了首要地位。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我们需要在经济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可能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为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我们需要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投入到生产的过程中,这样就突出了我国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也从根本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收获到了更多客户的认可,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1.2确保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市场的未来发展和绿色供应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起步较晚,而中国每年的碳排放量却排在世界第二,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依然靠的是高污染和高能耗所换来的,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十分不利于我国的未来发展,为了降低中国的碳排放量,我们需要重新调整社会资源的配置,在各个企业中积极启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2.1建立企业绿色文化。对于我国各大企业来说,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还比较陌生,这种先进的新型管理理念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能够确保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因此,企业工作目标的确立上,我们需要将整个供应链作为研究的重点,要求企业所有的员工具备团结合作、共享资源的精神,将绿色文化充分融入到企业的管理目标中。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首先,企业领导需要具备充分的绿色文化管理意识,并与员工强调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员工都树立绿色环保观念,这样才能够让所有员工通过自身的行动,真正让绿色发展融入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2.2企业实施绿色生产。企业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绿色环保理念作为基础,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能源的消化,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制作工艺上,我们尽可能选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工艺。在绿色供应链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每一个产品都具有环保、绿色、安全的特点,不会对消费者带来损害,也不会破坏社会生态环境。2.3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就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能够达到预期的收益,并且能够长期性的经营发展。绿色营销的核心理念就是满足消费者们的绿色消费需求,从环保低碳的角度出发为了达到企业目标而事实的绿色营销活动。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相比,绿色营销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作为重点,将社会生态环境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营销方式不仅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引导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促进了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积极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目前取得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点方法,我们在提高企业运行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国家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们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投入到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自然中现有的能源,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率,这样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目标,让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经济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所以说,我们需要大力推广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林志炳,陈莫凡.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绿色制造策略及供应链协调[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16[2019-06-21].

  [2]孙君,钟茂林,孙晓凡.混合群决策模型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9,35(02):165-170+174.

  [3]陈雅屏,张珍,喻金田.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供应链管理的中介效应[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0):24-26.

  绿色物流是指在包装、传送、装运、流通等环节中,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生产理念、装卸机械,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企业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物流活动。

  2.1北京市砂石骨料需求现状。根据北京市住建委提供的数据,北京市建筑用砂石骨料每年需求量约1.8亿吨。目前主要是使用柴油货车从砂石料矿区运输至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163个搅拌站。进京砂石料主要供应首都副中心建设、奥运场馆、居民住房及市政工程修建。2.2北京市指定绿色砂石骨料矿区现状。2.2.1保定市绿色砂石骨料生产基地建设现状。保定市天然矿石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山区9县。为保障雄安新区、京津冀周边地区建筑砂石料供应,并与京津、雄安新区以及周边地区对接,建设项目的砂石料供货企业主要分布在易县、涞水县,年产能约1820万吨,为保护生态环境,今后规划为限采区,对已批复的矿产资源开展砂石骨料生产经营,其他今后不再新批矿权。2.2.2承德市绿色砂石骨料生产基地建设现状。目前承德市砂石骨料核心区滦平县正在生产运营的每年产生7600万吨尾矿和废石,滦平县将尾矿综合开发利用作为推动传统矿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治理矿山环境的重要途径,多渠道开发利用尾矿资源,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2.2.3唐山市绿色砂石骨料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唐山市迁安地区矿产储量丰富,其中,首钢矿业年矿石加工能力4000万吨,年新增尾矿数量2900万吨。多年来,矿业公司采选过程中产生废土石存储量约20.83亿吨,同时每年新增废土石约4000万吨;尾矿砂存量约4.46亿吨,每年新增量约366万吨。

  3.1建筑砂石骨料监管制度不完善。供需双方尚未建立完善、有效的沟通、监管、检查和反馈机制,双方合作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3.2砂石骨料市场基地规模不大保定、承德、唐山各市县现有建筑砂石骨料生产企业普遍规模小,开采、加工方式落后,砂石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黑、小矿生产治理不到位,绿色化生产水平普遍偏低,“小、散、乱、污“问题仍未彻底解决。3.3运输不规范。目前基本为公路运输,砂石运输过程缺乏有效监管,超载、超限问题较为突出,给沿途道路、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3.4各地区尾矿废石资源集中度不高。对大规模集中开发有一定难度。

  4.1绿色生产。4.1.1建设砂石骨料生产基地。根据实际形势及调研结果,建议环京绿色砂石骨料基地建设分步实施,初步建议通过引导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在保定市易县、唐山市迁安首钢矿业公司、承德市滦平和宽城等资源优势地区建立千万吨级别的绿色建筑砂石骨料生产基地。4.1.2加大相关制度建设。基地建设依据绿色化、规模化、信息化、工业化要求,矿山建设符合中国矿业联合会《部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验收办法》标准,生产、环保、质量、运输等符合中国砂石协会《砂石骨料绿色生产与运输规程》。4.1.3加强对砂石骨料生产企业的监管。由北京市确定砂石骨料绿色生产资质,针对砂石料生产过程中的开采、切割、粉碎、码放等各生产环节确定绿色生产标准,为符合标准的生产企业颁发砂石骨料绿色生产合格证书,无绿色生产资质的企业将不被允许成为北京市砂石骨料供应商。4.2绿色运输。4.2.1加大铁路运输比例。目前隆化、窑上、梁底下、金沟屯、滦平5个铁路货场处于承德市滦平县、隆化县主矿区核心位置,短驳距离优势明显。铁路部门要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日常沟通,充分利用周边铁路货场,采用35吨集装箱、20英尺集装箱等装载方式,提升砂石骨料铁路运输比例,从而减少环境污染。4.2.2加大砂石骨料专用集装箱的设计和改造。为适应砂石料运输“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要适合砂石骨料公铁联运的专属装载器具,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绿色智慧配送。建议能够针对砂石骨料运输设计专用装载集装箱,以更好的满足砂石料运输。4.3绿色加工。砂石骨料到达北京市各搅拌站后将进行再加工。一是要对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搅拌站分布进行重新规划,将目前北京市内的零散搅拌站进行重新规划、整合,使各搅拌站形成规模化生产,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在日常生产中产生的污染。二是北京市相关部门要严格控制搅拌站作业标准,对搅拌站的抑尘、降噪等关键环节严格把控,对不符合标准的搅拌站进行关停或升级改造,确保加工环节绿色。

  5.1减少碳排放。根据北京市的新一轮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最新研究结果,全年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三分之二,本地排放各主要来源中移动源占比45%。按照“北京市砂石骨料绿色供应链”规划方案,砂石骨料运输逐步由柴油货车转为铁路运输后,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24万吨。5.2缓解北京市交通压力。传统利用公路运输砂石料的行为危害巨大,推进砂石骨料“公转铁”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按照规划方案,砂石骨料运输转为铁路运输后,每年将减少进京柴油货车约300万车次。5.3引领示范作用。提供绿色物流解决方案“北京市砂石骨料绿色供应链”是完全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调整运输结构”要求的方案,是打赢“首都蓝天保卫战”的有效措施,为北京市水泥、建材、钢材等物资的绿色供应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在政府、行业、市场等各方中起到示范作用。

  [2]魏农建.第三方物流企业营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供应链中供应方和需求方为对象,分析了在政府在强弱不同的监管力度下,供应链企业中供应方和需求方因为实施绿色化而带来成本转移及其利益分配的问题。“限塑令”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绿色经济提出了更新、更具体的要求。物流活动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强有力推动者更要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绿色物流,这样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

  “限塑令”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绿色经济开始提出了更新更具体的要求。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强有力推动者,物流活动更要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绿色物流,而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则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于2008年6月起国家限制超市、农贸市场等地的塑料袋使用,要求消费者必须进行购买,目的是通过减少消费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自1996年绿色供应链(GSCM)在美国提出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陈蓝荪(2007)认为物流活动中的绿色因素有外部和内部之分,外部主要指绿色环境包括“生态环保和降耗利废”等;而内部主要指的是绿色产品。李静芳(2008)提出在循环经济下绿色供应链有三种形态,以核心制造企业为主导,以行业为主导和以地区为主导。Sarkis(2003)认为将环境改善和企业战略、日常运营集成才能解决政府的直接控制与市场的辅助调节的冲突。Nagurne(2003)借助博弈论分析了各行业中的制造商、一级分销商与顾客的特征。Baumann(2002)研究了德国和荷兰的政府政策对供应链的推动作用,认为政府政策对供应链的绿色化有改变消费需求,关闭产品链和使产品设计绿色化的功能。可见国内外学者的对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性因素,而绿色因素及其成本收益的转移问题研究较少。

  本文主要以供应链中供应方和需求方为对象,分别分析了在政府在强弱不同的监管力度下,供应链企业中供应方和需求方因为实施绿色化而带来成本及其利益分配的问题。

  在国际社会环保的影响和我国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国家制定了企业环保标准并以法律作为保障来执行。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大或者时管时不管等,再加上企业实施“绿色”的成本高于不实施的,治污的成本要高于不治(也包括被罚)的成本以及市场机制中绿色观念尚未形成,供应链中企业对实施绿色化持消极态度,政府监管严厉时强调一下,稍有松懈便置于脑后,绿色流通往往流于形式。本文分别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外部性特征和供应链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总体来看,在物流活动中供应方的压力大于需求方,需求方要求供应方用更多的物流资源保障自己,而对于供应方,在满足需求方的前提下,自己会使用尽可能少的资源。由于政府的监管不是特别的严格,供应方为需求方提供能达到其要求的最低价格的原料,这样可以节省自己的成本也能争取到了客户,其他供应链上的企业也这样做,则在流通的过程中,把实施绿色的责任随之转移,直到流通的消费端,这样就会造成了整个社会成本的上升。

  更严重的是政府所提出的绿色要求可能只是针对供应链中的某些关键企业,但其他的企业却不一定遵守,导致绿色供应链的目标难以实现。并且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废弃物和排放物的处理、回收和再利用没有被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权责不清晰,企业之间互相推委,对整个社会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与此同时,遵守绿色要求的企业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在共同分享市场蛋糕的时候却造成了其他企业“搭便车”的现象。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外部性会使不实施绿色要求的企业获益大于实施绿色要求的企业。这使得实施绿色要求的企业成本增加,如果政府的监管力度不能始终如一的话,这类企业也会极力寻求“搭便车”,使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恶化。

  由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外部性作用,供应链各企业争相“搭便车”,以便成为供应链中获益最大者,从而导致这种趋势发展的恶性循环。对于供方来说,既可以提供绿色原料或服务,也可以提供一般原料或服务,但是提供绿色原料或服务的成本高于提供一般原料和服务的,所以在政府监管不是很严的情况下,供方更愿意提供一般原料和服务,以降低自己的成本。而需方也乐意使用这些原料和服务从而节约自己的成本。这种恶性循环使得企业不再进行创新,整个供应链企业转而寻求投机的机会。

  供应链上各企业看似在追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但由于整个供应链都在寻求投机,所以这种共同的“短视”行为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越来越低下,供应链及其组成的各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低下,不但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而且也必然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在大力推广绿色经济的环境下,这种传统的企业及供应链组织正处在被淘汰的边缘。2政府监管下的供应链企业间绿色因素分析

  世界各国均加强了环保的要求,政府也加大了监管力度,供应链企业之间“搭便车”的可能性下降,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对供应链结点各企业的绿色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供应链中绿色因素对供应方和需求方有了新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的制造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绿色因素带来的成本压力,但在政府加大监管力度下,供方企业却不能实现“搭便车”了,这是因为在现代物流活动中,需方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在政府要求它们必须实施绿色化的时候,它们会对自己的原料供应商提出相应的要求,由于需方的有利地位,所以供应商会相应地改善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努力达到绿色化的要求,因此“搭便车”现象得到了遏制。需方促使供方实施绿色要求,但是需求方的优势地位却很容易造成绿色要求(这里也可能包括其他要求)沿供应链逐级放大,形成一种类“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原本是指供应链中需求波动的放大现象,此处的表现为:在政府监管不严格时,为了降低成本,需方并不要求供方提供绿色原料或服务。随着政府对最终产品或服务监管力度的加强,需方对从供方提供的原料或服务中提出了更高的包含绿色要求在内的许多要求,使得供方面临更大的压力,而供方又向自己的供应企业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原料或服务的供应方因要保证实施绿色化而付出更大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政府只对最终需方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使它们利用自己在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向供方企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原料供应商就处于供应链中比较被动的地位。以农产品为例,在消费端对于供应的水果有了更高的绿色要求,于是销售商将市场中对水果的绿色要求传达给供应方即果农(假设只有供方和最终的销售商),果农则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果品的绿色化,如采用绿色肥料,少喷施含有化学物质的农药等,而这必然导致自己的种植成本的上升。但政府只是对最终的水果做出了绿色要求却没有给果农一个绿色种植的要求,从而导致最终的实施绿色化的成本由果农来承担。

  在政府对供方和需方都采取强制性措施时,供方和需方都会按照具体要求去实施,在政府的强制性要求下当绿色的市场观念树立起来之后,这时不实施绿色化的企业将不能在市场中生。


本文由:AG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G SPORT提供